- 李茂山
<正> 由中国兵工学会金属材料学会召开的《兵器材料现状与展望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六年九月十一日至十六日在昆明市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十八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总参谋部炮兵、装甲兵、总后勤部、空军、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冶金部、机械部、航空部、交通部、
1987年04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鹤孙,兰承钊
材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特种材料则是高技术和先进武器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本文对近年来几种新型特种材料,如:高分子材料、生物工程材料、高级陶瓷材料、非晶态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和应用(着重军事应用)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扼要的综合评述。
1987年04期 2-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钟群鹏
金属疲劳断口的定量分析是其定性诊断基础上的深入发展,愈来愈多地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本文从金属疲劳断口的宏观定量分析和微观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分别就其疲劳弧线、疲劳扩展临界裂纹尺寸a_c、疲劳瞬时(快速)破断区的大小和对称性、疲劳沟线的位置和方向、表面强化零件疲劳源的位置、疲劳条带的宽度以及延伸带的高度和宽度等疲劳断口的特征形态和尺寸进行了初步的定量分析,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无疑疲劳断口的定量分析对疲劳失效的定量估算分析将是十分重要的。
1987年04期 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树松
本文概要阐述了按匹配关系提高金属材料强度和韧性对减轻武器装备和工程构件重量和提高安全性的意义,以及提高钢强韧性的合金化和工艺途径;论述了通过相变和组织控制提高钢强韧性的几种初见成效的工艺途径及其效果;较深入地分析讨论了各种组织状态下钢强韧化的微观机制及影响钢强韧化效果的微观结构因素。
1987年04期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1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杨道明,汪清泉,沈达钧,李紫桐
通过研究发现,高温形变对贝氏体转变的影响,因钢种不同其结果也不相同,甚至相反。对PCrNi3MoVA钢来说,高温形变使其贝氏体转变受到阻抑,孕育期延长一倍以上。研究证明,这是由于形变使位错密度增加和使亚结构尺寸减小造成的。高温形变还能使晶粒细化,碳化物弥散析出和使马氏体板条细化,从而可将该钢的强度水平提高20%左右,综合性能也较好。
1987年04期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1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本濂,刘民治
本文首先讨论了测定复合材料性能数据的合适方法,并从结构设计的角度分析了这种材料的特点;介绍了材料的多种损毁方式和断口形貌,讨论了材料的断裂特性和试验件的损毁机理;进而提出了在热应力计算时可供参考的几个物理模型;在简单介绍高温双轴加载装置的基础上讨论了材料的强度破坏准则和断裂破坏问题;重点介绍了材料和部件无损检测的几种新方法;最后介绍了有关的几个理论处理。
1987年04期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鸿溢
本文阐述了a-Si:H薄膜样品的制备条件和实验观测条件,通过动态观测获得了非晶硅、微晶硅与多晶硅之间的转变点参数,从微结构的观点对样品作了分类,对各种微结构作了统一的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可能的生长机理。这些结果对非晶硅材料的深入了解及其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1987年04期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廖华瑞,张子青,朱鹤孙
本文研究了以聚氯乙烯、硅橡胶为基、PZT压电陶瓷粉末为填料、采用压延和流延工艺方法,分别制备了厚度为100~250μm的热塑性压电塑料和热固性压电橡胶薄膜,并对其压电和物理老化等性能进行了研究,其性能稳定,压电常数d_(33)在1.5~25(PC/N)。我们将研制的复合压电薄膜在微压力传感器应用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阐述了压电薄膜做为压力传感器的基本原理,这种压力传感器结构极其简单,易于微型化。我们研制的复合压电薄膜传感器探头,可以将人体和手指的脉搏跳动及呼吸等信息转换成电信号,并将信号进行放大、图像显示和记录。
1987年04期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孙维钧
烧蚀高分子材料用于火箭推进系统,可有效地对结构材料实行热防护,从而减轻消极重量,改进发动机性能,增大射程和有效运载载荷。因此,现代固体火箭发动机基本上都采用烧蚀材料做发动机衬里和喷管。本文讨论了树脂配方与硬度和反应活性的关系,配方对热稳定性和烧蚀性能的影响以及合成工艺条件对树脂性能的影响。报告了研究成功的两种高性能烧蚀有机硅树脂的特点和以它们为基础,配合相应填料制成的烧蚀涂料的性能。
1987年04期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自强
利用垂直悬浮区域电子束熔炼炉,先制取单晶体,然后再制取双晶体。为了制取具有对称倾斜晶界的双晶体,根据晶界角度(即双晶的取向差)范围的不同,Y型种子法被用来制取具有小角度晶界(即取向差θ<20°)的双晶体;而匹配种子法则用以制取大角度的双晶体。为了制取具有扭转晶界的双晶体,采用了单晶体切割旋转法。应用上述技术,制取到不同晶界角度的体心立方结构(bcc)的双晶体,可系统地研究晶界腐蚀、晶界硬化、晶界断裂、晶界偏析、晶界沉淀、晶界扩散和晶界迁移等七种主要晶界现象以及它们与晶界构造本质的关系。
1987年04期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季平
本文介绍生产过程中或实弹打靶考核中与冶铸缺陷有关的失效分析三例。例一为杆状晶断口严重,导致整炉炮塔报废。分析认为因A1N沿铸造晶界析出,提高了低温脆性转变温度,降低延性、韧性指标,造成材料的脆性增加所致。冶炼上控制终脱氧时的加铝量,使残铝量<0.04%,可有效地避免平炉钢的杆状断口。例二为大量的MnS夹杂及严重的技晶偏析导致炮塔打靶报废。分析认为MnS与AlN相似,都使材料的脆性增加,同时,大量的MnS夹杂物破坏了金属的连续性,在夹杂物处因应力集中,易形成裂纹源,高的浇注温度会带来枝晶偏析、显微缩孔(疏松)等弊病,使炮塔内外表面性能差别较大,导致打靶时背强值降低而报废。控制硫含量及选择合适的脱氧制度是减少硫化锰夹杂的关键,避免高温浇注是铸钢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例三为齿轮轴渗碳和高温回火后发现纵向大裂纹。主要因浇注时操作不当,造成大面积碳偏析,热处理后由于组织应力而引起纵向裂纹,注意操作规程,此类缺陷可避免。
1987年04期 70-7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9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德忠,黄通伟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火炮发展趋势、炮钢标准的演变及炮钢冶金工艺的创新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后指出:目前,我国厚壁炮钢正处在一个从中强度到高强度的重大转折时期,新型火炮的设计对身管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要求大大提高。然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克服单纯追求高强度来保证安全的思想,而应转向既保证正常射击安全又能防止突然事故发生,在满足强度允许范围条件下,采用商塑性高韧性钢的设计思想。同时,为了使火炮设计与炮钢技术协调发展,迅速使我国的火炮达到更新换代要求,本文的论述以唤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是十分必要的。
1987年04期 75-8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周守则,丁培道
本文在系统变化W-Mo配比的基础上对W12高速钢中钨、钼、碳、稀土的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研制出了新型的W12RE(即W12Mo2Cr4VRE)高速钢。钇稀土的引入改善了钢的韧性,解决了由于稀土的加入而带来低倍夹杂的问题。同时还对该钢的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进行了研究和测试。该钢已在生产实际中得到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87年04期 84-9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正> 甲级优秀论文(15篇) 除兵器部五二研究所李茂山的“我国兵器材料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已在本刊1985年№10期发表)刘树模的“我国枪炮身管材料与工程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展望”和鞍钢钢研所曹荫之的“低合金和微合金高强度钢”(已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杂志1985年№4期发表)三篇外其他12篇全部收入本专辑。
1987年04期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