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敬恩,涂铭旌
本文从材料强度的观点论述了钢的力学性能和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关系及其实际意义;综述了第一类回火脆性的机理及有待澄清的问题;简述了抑制和防止第一类回火脆性的途径。
1988年03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廖乾初
<正> 一、前言 在材料科学中,表面问题的基础研究同表面分析技术和表面处理工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中表面处理工艺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又是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并富有成果。所谓表面处理技术是指通过某种特殊工艺方法,或直接改变原来表面的组织和成份,或在原来表面上复合一个具有特殊性能的表层,从而达到表面改性或提高表面性能的目的。生产实践表明,表面处理方法具有如下优点:
1988年03期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宗哲坚
<正> 一、前言 通常金属材料的延伸率即使在高温下也不过百分之一百多,某些合金在特定的条件下,延伸率却可达到300~1000%以上,这种异常的现象叫做“超塑性”。金属超塑性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在金属加工技术中得到实际应用。
1988年03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建洪
本文从实际观察和分析得出,接触疲劳磨损是刃口的主要磨损形式,在有较多硬杂质。情况下,还有冲击造成的崩刃和卷刃,在切割副之间还可能有粘着磨损,只有当刃口切入作物后,刃面才受磨粒磨损,造成划伤。提高刃口的疲劳强度和韧性,使前沿不被突破,是比单纯提高硬度以减轻刃面划伤更为积极的措施。 文章介绍了获得树根状碳化物和消除刃口碳化物疵病以提高刀刃寿命的两种热处理工艺。
1988年03期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4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郑有才
本文介绍了ε相在氮化中的形成、作用和工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为充分发挥ε相在氮化中的作用以及为“间断式”氮化工艺提供了依据。
1988年03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包吉文,王玉积
<正> 一、前言 高锰钢在冲击负荷不大的高应力碾研磨损条件下,不能充分加工硬化而不耐磨。如磨极硬矿石的衬板残体表面硬度为HB250~350,中硬矿石的衬板残体表面硬度为HB230~280。为了提高高锰钢的耐磨性,我们研究用铌对高锰钢进行再合金化。
1988年03期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0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立丹
测试了不同温度淬火及回火试样的室温和高温机械性能,所得结果表明:经1050℃淬火,580℃回火处理的试样,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断口呈现小单元的准解理平面,有明显的韧窝。
1988年03期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常天义,宋伟,马茂元
本文探讨了18Cr2Ni4WA钢渗碳针阀体中间回火新工艺。采用渗碳后于高温区延迟的方法,与现行工艺相比,可以减少回火次数,缩短回火时间,最终淬火后,硬度还略有提高。
1988年03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齐洪仁,刘东雨
45钢零件用盐浴炉加热淬火时,往往在零件的表面出现一些块状或点状的黑斑。黑斑处的洛氏硬度值较无黑斑处低HRC5~10,形成废品。通过试验和光学及电子金相分析发现黑斑表层有0.3mm左右深度的贝氏体组织,其余部分是马氏体组织,所以黑斑处硬度低。试验证实黑斑是淬火加热时零件出炉瞬间盐浴中某些稠粘悬浮物附着在零件表面,使其附着处在淬火冷却时冷速降低而形成的“逆淬”现象。黑斑是附着痕。
1988年03期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4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力,锡林
<正> 一、前言 电子显微镜观察微晶粒样品是非常有效的,同时,由于电子衍射及其它辅助测试手段,进一步加强了所获得信息的可靠性。如,粘土、各类催化剂、尘埃、烟雾、燃烧过程中的金属氧化物微粒、化工材料中的离子和分子聚合物等,这些物质大都很细小,既有粉末状,也有固体薄膜及自由状态。样品的制备是电镜观察技术的关键,必须使微粒
1988年03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饭田康夫
,古川正道
,柴田正三
,吕勇
将紫外,可见光区域的吸收光谱作为吸光度列,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使用最小二乘法确定与标准光谱之间的线性参数,进行目标成分的定量分析,探讨了在单一成份系统中影响测定的各种因素,认为其定量精度比以往单一波长的分光光度法高;而且在多种成分系统中,就有关各成分的最大吸收波长,抽样间隔或者吸光度的位置对同时定量的精度究竞有多大影响的问题,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了模拟,得知在含三种以上成份的系统中,也可以同时进行定量分析,确定了本方法的应用范围。
1988年03期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春琴
<正> 1.名称:第十三届扫描电镜会议 时间:1988年4月18~20日 地点:西德慕尼黑 内容:先进技术,材料研究,失效分
1988年03期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第六届全国钛学术会议于1987年9月17日至22日在西安召开。会议由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国家科委新材料专业组、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钛技术开发中心、中国稀有金属情报网、陕西省有色金属学会联合组织,由宝鸡稀有金属加工研究所、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主办。 参加会议的有116个单位,325名代表。应邀参加会议的还有1988年第六届国际钛会
1988年03期 70-7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