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宏涛;刘朝勇;郑世杰;
提出一种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和模糊聚类分析相结合的复合材料结构脱层损伤监测方法。该方法融合神经网络学习能力强和模糊逻辑推理自适应、自组织、容错性好等优点,简化神经网络学习数据获取及模糊推理规则建立的过程。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含有脱层损伤的复合材料试件进行数值模拟,以前六阶弯曲模态频率构建训练样本,将实验模态分析结果经送入训练好的模糊RBF神经网络进行预测,从而实现对复合材料梁的脱层损伤定位和损伤程度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模糊RBF神经网络鲁棒性好,精度高。
2011年01期 v.34;No.244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宁素娟;王帮峰;卢吉云;陆孟雄;
探索波纹式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作为变体机翼蒙皮的可行性,推导复合材料的密度、各相所占的分数、复合材料中的孔隙含量以及材料拉伸弹性模量的计算公式,研究结构纵向变形能力和横向承载能力。分析实验数据,并根据复合材料理论分析模型,得出试件理论拉伸曲线和三点弯曲载荷下的理论挠曲线,分别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的孔隙含量小于1%,证明试件的有效性;弹性模量实验值与理论值误差约为5%;该结构有较好的纵向变形能力和横向承载能力,在弹性变形段内,理论曲线与测试曲线基本吻合,误差小于10%,证明波纹式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作为变体机翼蒙皮可行。
2011年01期 v.34;No.244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下载次数: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磊;李世春;
运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定量分析LaNi5溶氢前后的价电子结构变化。结果表明:LaNi5中,平行于xoy平面内原子间的键合较强,而平行于z轴方向原子间的键合很弱,原子键合呈现明显的各向异性分布。LaNi5H7中,Ni—H键的键能远大于La—H键,正是通过这两种元素的协调作用,形成中等强度的化学键,有利于可逆的吸放氢反应发生。EET理论给出的电子结构计算结果与第一原理的计算结果相吻。LaNi5溶氢后,平均晶格电子数显著减少,脆性增加,同时考虑到LaNi5中原子键合的各向异性分布,因此该合金反复吸放氢后易粉化。
2011年01期 v.34;No.244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光发;李永池;段士伟;魏磊;
针对93W长杆弹垂直侵彻半无限4340钢靶的准稳定阶段进行研究,根据弹尾和弹体平均速度时程曲线分析准稳定阶段的速度特性和时间分布,并对不同长径比不同入射速度条件下冲击速度与侵彻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不同条件下侵彻速度与冲击速度发生较大的变化,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变且满足线性关系。这种关系与利用流体动力学模型所推导出的线性关系明显不同。
2011年01期 v.34;No.244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6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冯婷;马玲;焦旗;赵双群;
利用ANSYS软件的热分析模块对铸态铍铝合金飞轮盘工件淬火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工件在沸水淬火过程中其内部的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变化情况,直观的得到淬火工件内部特殊节点的温度及应力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工件的不同部位,温度下降速率不同,但温度的最大值至始至终集中在轮壁外侧,最小值集中在工件棱角边缘。整个淬火过程中,温度变化的不一致容易导致内应力在局部区域分布不均,当内应力数值超过铍铝合金的屈服强度时,便会引起工件的局部变形甚至开裂。
2011年01期 v.34;No.244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庞海燕;李明;温茂萍;蓝林刚;
以模压法压制的样品的密度和压缩强度随造型粉装药量的增加而降低,证明压制过程中样品内部存在应力梯度;常温压制的药柱的密度和压缩强度明显低于高温压制样品的密度和压缩强度。其原因在于高温使造型粉的粘结体系软化,降低造型粉之间的摩擦,从而降低应力梯度,尤其是当温度超过粘结体系的熔融温度后粘结体熔化、冷却形成一个整体,因此升高压制温度可以明显地提高炸药的压制质量。
2011年01期 v.34;No.244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史耀武;史轩;
针对大型工程机械用800 MPa低合金高强度钢及其焊接接头,进行低周疲劳性能研究。试验在常温下进行,对称三角波加载。试验结果表明,母材两个轧制方向的应变疲劳寿命没有明显差别,焊接接头的疲劳寿命偏低。焊接接头的局部软化是应变集中,导致应变疲劳寿命降低的主要原因。应变疲劳断口有明显的条纹特征,母材疲劳断口上伴有与条纹平行的二次裂纹,焊接接头的疲劳断口条纹清晰且宽度较细。试验确定的循环应力应变特性参数和应变疲劳寿命参数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2011年01期 v.34;No.244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马壮;魏丽凤;时海芳;董世知;李智超;
通过在D256焊条药皮中加入钛铁、钒铁、石墨、稀土等,利用焊接电弧冶金反应在金属堆焊层中自发生成碳化物增强颗粒以提高其耐磨性。实验结果表明:含碳化物颗粒的金属堆焊层具有良好的耐磨损性能,其单位面积磨损质量损失仅为D256焊条相应金属堆焊层的约1/3,该耐磨堆焊材料的堆焊层组织为奥氏体组织和弥散分布于基体中的硬质碳化物颗粒,从而有利于显著提高金属堆焊层的抗磨性能。
2011年01期 v.34;No.244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敏;赵鹏康;王文武;李继红;毕宗岳;
采用热模拟技术、显微分析方法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连续油管用粒状贝氏体钢在TIG焊接过程中,接头热影响区不同部位的微观组织和宏观力学性能进行分析。与此同时,热影响区与母材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对比表明,在接头热影响区中,过热粗晶区以长条状铁素体组织为主,冲击功相对较高。正火区和不完全正火区组织以多边形铁素体为主,晶粒之间晶界清晰,块状铁素体之间为片状和粒状珠光体组织,冲击功较低;回火区没有发生明显相变,晶粒尺寸比母材略有增加,组织发生了微小的回复再结晶,材料的冲击功有所回复。
2011年01期 v.34;No.244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6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陈少辉;雷彬;
建立聚能装药射流垂直/斜侵彻间隔靶板的深度公式,完善聚能射流对间隔靶板的侵彻深度模型。并对其侵彻间隔钢靶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聚能射流和间隔钢靶板的形貌,说明间隔钢靶板法线与聚能射流夹角对射流干扰影响的基本规律,即夹角越大干扰效果越明显。当间隔钢靶板法线与聚能射流夹角为0°和60°时,聚能射流侵彻深度的理论和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聚能射流侵彻间隔靶板的深度模型基本正确。
2011年01期 v.34;No.244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蒋达国;
以Fe78Si9B13非晶粉体为磁性增强材料,以丁基橡胶为基体,利用模压成型法制备软磁复合薄膜,并测试其压磁效应。结果表明,在频率较低时,复合薄膜具有优良的压磁特性;复合薄膜的阻抗随着频率的升高、压应力的增大以及粉体含量的增多而减小;阻抗变化幅度随着压应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频率的升高而减小,随着粉体含量的增多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用电阻与电容串联模型对复合薄膜的压磁效应进行理论分析,所得结论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2011年01期 v.34;No.244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张焱;陈丽娜;尤显卿;杨庆海;
选用钢结硬质合金为基体材料,在其表面进行化学镀钴磷合金,再进行热处理。在自制的热疲劳度试验机上进行热循环实验,研究所获的钴磷合金镀层及在热疲劳过程中组织结构变化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在该合金表面所获得的钴磷合金镀层平整光滑,与基体材料结合良好;镀层在热处理过程发生α-Co→β-Co的同素异构转变;随着热循环温度的提高以及热循环次数的增加,镀层表面氧化腐蚀加剧,部分镀层剥落;镀后的热处理影响镀层表面的显微硬度。
2011年01期 v.34;No.244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清;李全安;井晓天;张兴渊;
采用腐蚀试验和组织分析,结合腐蚀速率计算和腐蚀形貌观察,研究Sb对Mg-6Al合金在3.5%NaCl溶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质量分数为0.5%的Sb后,Mg-6Al合金的显微组织得到细化,腐蚀速率降低,腐蚀形貌改善,耐腐蚀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2011年01期 v.34;No.244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云龙;胡明;宋晓刚;张瑞霞;鞠成;李海涛;
利用Al2O3和La2O3作为烧结助剂,在1 950℃下用液相烧结技术成功制备SiC陶瓷,并在800℃下对该液相烧结SiC陶瓷进行氧化处理。用XRD、SEM等手段分析SiC陶瓷表面氧化产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的演变,并探讨SiC陶瓷氧化动力学规律。研究发现,SiC陶瓷氧化动力学曲线遵循抛物线规律,随着氧化时间增加,其氧化速率开始时迅速上升,其后降低,逐渐趋于平缓。
2011年01期 v.34;No.244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张颖;陈荣刚;戴光;王晓鹏;董立敏;
根据领域专家经验,利用与储罐底板腐蚀相关的外部表征因素,采用随机重启爬山算法等5种启发式算法构建储罐底板腐蚀状况贝叶斯网络智能评价模型。将模型预测结果与声发射在线检测结果对比,随机重启爬山算法构建的网络模型预测能力优于其他4种算法的网络结构,平均准确率为92%。预测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能够解决储罐底板腐蚀状况的预测问题,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2011年01期 v.34;No.244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谭锁奎;宋晓平;郭红燕;纪松;赵红;刘东升;
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形貌观察,重点研究TiO2/三乙醇胺、Ni/TiO2/三乙醇胺等微粒的电流变液特性,并与Ni/TiO2/Urea进行比较、微粒粒经对电流变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三乙醇胺浓度增加,电流变液剪切强度增加,电流变液形貌的柱、链变粗变壮,粒经越小电流变液强度越高。
2011年01期 v.34;No.244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昕;朱锡;张立军;
对采用不同工艺制作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复合材料以及玻璃钢复合材料的介电参数进行测试。结果显示,UHMWPE模压层合板具有很低的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利用介电参数测试得到的数据对UHMWPE层合板透波性能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制作一块33 mm厚的层合板试样进行透波性测试。结果表明,UHMWPE层合板具有优异的透波性能。鉴于UHMWPE复合材料在防弹和透波方面所具有的优异性能,对其在防弹天线罩上的应用进行探讨。
2011年01期 v.34;No.244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周古昕;刘玲霞;王生;宋建民;乔立;王有祁;吕磊;任政;
通过数炉次高品质5356焊材研制,对标准合金成分中杂质含量进行严格控制,同时采用等离子净化除气装置、无钠型辅料及除钠剂等技术措施,获得性能优良的5356合金铸锭。采用固体检测法检测5356铸锭每100 g中的含氢量小于0.15 mL,钠的质量分数≤1×10-3。铸锭均火前、后的金相、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微观组织及能谱分析表明,焊材成分设计合理,熔体质量控制技术可行,组织分析中未见有害粗大的初生相和杂质相,组织细小、均匀,未见明显气孔,钠当量控制达到预期目标。
2011年01期 v.34;No.244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4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王文武;李继红;赵鹏康;张敏;
采用有限单元法,模拟连续油管钢带斜焊及形变热处理过程中温度场和残余应力场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焊接过程中焊缝附近温度梯度很大,远离焊缝的地方温度梯度渐渐趋于平缓;随着焊接热源的移动,温度中心也随之移动,最高温度可达母材的熔点,能量集中在很小的范围内,造成高度集中的瞬时热输入。焊后残余应力主要集中在焊缝附近,最大应力值为432 MPa;形变热处理之后残余应力集中分布在热处理区域的边界,最大应力值为431 MPa。对比发现形变热处理并不能减小或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只能使残余应力重新分配,远离焊缝附近,使该位置的材料趋于安全。
2011年01期 v.34;No.244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慧云;高仲达;
采用粉末冶金工艺方法,研制出一种新型铁基粉末冶金Fe-P-C-Cu系材料。实验表明,完全可以替代原用青铜合金材料,力学性能良好,特别是抗咬合性能突出,可有效解决原用材料制品的"烧盘"现象。另外,采用球形成型工艺可节省材料,用改造的单板机数控车床对球面进行加工,能确保产品尺寸要求,提高加工效率。
2011年01期 v.34;No.244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钦;陆明;刘鹏;庞敬军;戴汝迅;孙显俊;
基于ANSYS/LS-DYNA软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复合管爆炸焊接的动态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间隙下复管的飞行速度及其与复合管爆炸焊接质量的关系;根据模拟结果得到的合理间隙范围进行复合管的实际爆炸焊接试验,并依据复合管结合界面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及结合形貌的分析,得出数值模拟能较准确的描述复合管爆炸焊接的动态过程,据此给出了复合管爆炸焊接间隙的合理取值范围。
2011年01期 v.34;No.244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陈炎;孙秦;
针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不同弹击速度条件下的弹击特性问题,基于大型有限元软件LS-DYNA3D,建立了一套适用于不同铺层顺序、铺向角以及不同弹击速度的数值模拟方案,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铺向角、铺层顺序对其弹击性能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增加长纤维的使用比例,可有效提高结构的吸能及抗弹击特性,且在低速弹击条件下铺向角与铺层顺序对弹击性能有明显作用,而在高速条件下几乎无影响。
2011年01期 v.34;No.244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屈可朋;孔军利;魏建锋;赵永庆;
以新型钛合金Ti14为对象,对比研究常规和半固态锻造合金经不同时间热暴露后的室温拉伸性能,探讨热暴露后的断裂行为及其断裂机制。结果表明,半固态锻造试样热暴露后的强度均明显高于常规锻造试样,而塑性略低于常规锻造试样。常规锻造试样宏观断口三要素清晰可见,断口由细小的韧窝组成,韧窝密度较大;半固态锻造试样纤维区模糊,剪切唇区较大,断口为韧窝和解理的混合型断口,并伴随少量二次裂纹的出现。析出相的尺寸、形态、分布的差异是导致两种锻造态合金热暴露后断裂机制改变的主要原因。
2011年01期 v.34;No.244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朱迎松;罗发;张标;周万城;朱冬梅;
使用硅溶胶浸渍沉积和未沉积碳界面层的碳化硅纤维2.5D编织体,制备了SiCf/SiO2复合材料。抗弯测试结果显示,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基体缓慢释放出的结合水对纤维造成氧化损伤,使试样的抗弯强度均下降,但始终表现出非脆性断裂行为,这主要是由于基体与纤维的热膨胀系数差别较大,使得基体与纤维之间未形成强结合。另外,由于碳界面层对纤维的保护使得纤维免遭氧化损伤,沉积过碳界面层的试样在各温度处理后的抗弯强度均高于未沉积过碳界面层的试样。
2011年01期 v.34;No.244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任鑫;杜学芸;初鑫;
化学镀中引入稀土元素能显著改善镀层性能。在采煤液压支架立柱化学镀Ni-Cu-P防护的基础上,向镀液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硫酸铈,研究其对化学镀层形貌、镀速及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镀液中硫酸铈含量的增加,镀层表面变得平整致密,在硫酸铈的质量浓度为32 mg/L时效果最佳,随后表面又变得粗糙;沉积速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硫酸铈的质量浓度为24 mg/L时达到最大值27.295μm/h。硫酸铈的加入总体上提高了原化学镀Ni-Cu-P镀层在酸碱盐中的耐蚀性,在其质量浓度为32 mg/L时表现出最好的耐蚀性能。
2011年01期 v.34;No.244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程喆;郭学锋;杨文朋;徐春杰;
研究大塑性变形对AZ31-1%Si-0.5%Sb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探讨基体组织和Mg2Si颗粒的细化机制。AZ31-1%Si-0.5%Sb合金铸态组织由α-Mg、β-Mg17Al12和Mg2Si组成。正挤压变形可以细化合金微观组织,基体晶粒约为2μm,正挤压提高AZ31-1%Si-0.5%Sb合金力学性能。往复挤压4道次后再进行正挤压,得到4μm晶粒细小均匀分布的等轴晶组织,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及硬度较单次正挤压态分别提高了21.8%、19.8%、43.6%和21.5%。力学性能的提高得益于基体组织、Mg2Si和β-Mg17Al12的进一步细化。
2011年01期 v.34;No.244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葆森;
<正>据美国陆军网站报道,美国陆军坦克车辆和武器司令部(TACOM)已经与BAE公司签署一项合同,生产额外44辆高机动性火箭炮系统(HIMARS)车辆,用于陆军改善对火炮的攻击防护。在16.3百万美元的合同下,BAE公司将生产披挂组件并且为HIMARS提供项目支持。该合同是63HIMARS车辆24百万美元合同的追加,披挂组件2010年6月签订。
2011年01期 v.34;No.244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编辑部;
<正>2010年编辑部已开通《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采编平台,网址:www.bckg.cb.cnki.net。作者经注册后可进行投稿(请使用Word格式上传稿件)、稿件查询。作者如果收不到稿件编号,请致电编辑部0574-87902254查询。
2011年01期 v.34;No.244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葆森;
<正>ATI 600-MIL超高硬特种钢属于设计用于装甲的Ni-Cr-Mo系特种钢。其化学成分为:0.42~0.52 C,3.75~4.25 Ni,1.00~1.50 Cr,0.22~0.7 Mo,0.20~1.00 Mn,0.20~0.50 Si,0.020 P(最大),0.005 S(最大),Fe按照军标MIL-A-46100D要求平衡剩余元素。该合金均衡的化学成分使得相对于其他超高硬度合金在保持所要求的抗弹性能的同时具有良好的韧性。另外,由于ATI 600-MIL独特的成分设
2011年01期 v.34;No.244 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范爱国;
<正>日本专利JP2007 277660中公布了日本日产汽车股份公司与Nagaoka工业大学等联合开发的新型铸造Mg合金材料。该合金适于采用模铸方法成型,可用于制造汽车零部件。该Mg合金的主要化学成分的质量分数为:4.0%~13.0%Al,0.1%~3.0%Zn,0.1%~15.0%Sn,0.05%~0.60%Mn,也可以添加质量分数为0.05%~0.50%的Zr或0.01%~0.50%的Cu。该合金特别适于制造汽车底盘、门窗件、座椅框架、操纵杆、悬挂系统零部件等。
2011年01期 v.34;No.244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范爱国;
<正>世界专利WO2007 117079中公布了韩国KE&C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一种高性能Cu合金材料。这种Cu合金具有制造成本低、高强度、高硬度、高耐冲击能力等特点。采用该Cu合金制造的机械零部件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从而大大降低了机械的使用和维护成本。该Cu合金的主要化学成分的质量分数为:3%~16%Zn,0.5%~7%Si,0.5%~5%Sn,0.5%~5%Mn,0.5%~3%Fe,0.5%~3%Al,0.1%~3%Ni,0.1%~0.15%P,其余是Cu。该Cu合金适于制造承受重载荷的轴承、齿轮和蜗轮等零部件。
2011年01期 v.34;No.244 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葆森;
<正>海洋研究需要由电子器械控制的水下车辆。电子器械需要固体压力容器保护以防海水腐蚀和水压压坏。水下使用的电子器械与空气中使用的大不相同,它们需要固体压力容器。特别是,水压随深度增加而增大,这样压力容器要求足够强。但是,高强度压力容器是非常重的,这不是好处理的事情,特别是对于长距离远洋车辆能量问题就更糟。如果用轻型高强度材料制造压力容器和框架,就能
2011年01期 v.34;No.244 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范爱国;
<正>欧洲专利EP 1847626中公布了一种日本技术人员研发的新型耐热铸造镁合金。该合金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分数为:5%~9%Al,1%~5%Cu,2.0%Zn,0.01%Be,其余是Mg。该合金中不含稀土添加剂,并且可以通过调整Cu元素的加入量来保持合金的抗腐蚀能力。为进一步提高该合金的抗腐蚀能力,还可以向合金中添加Mn元素,加入的质量分数为0.5%~1.0%。该合金的标准合金成分的质量分数为:8%Al,1.5%Cu,0.5%Mn,2.0%Zn,0.01%Be。
2011年01期 v.34;No.244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范爱国;
<正>法国专利FR2899598中公布了一种德国技术人员研制的Al合金薄装甲板的化学成分和制造工艺,这种Al合金薄板具有高的抗弹性能,可以用于制造10mm以上厚度的抗弹装甲板。该Al合金薄板材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为:4.95%~6%Mg,0.45%~1.4%Mn,0.2%
2011年01期 v.34;No.244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葆森;
<正>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研究人员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镁合金系,这种新型合金比目前所用的铸造和挤压镁合金具有高延性和良好的冷成形能力。该合金系主要合金元素为Sn和Pb,价格便宜,其他合金元素也不贵和/或用量较少。因此该合金系成本较低,可用于工业化批产。通过添加少量Sn、Pb和Zr,使得合金系具有较高的室温延性,最高延伸率为20%~23%,极限抗拉强度达到258MPa。力
2011年01期 v.34;No.244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